
关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那些事
文章来源:邦政资产发布时间:2017-09-22
一周资讯要点
1、 17日,第三批混改名单即将出炉,除中粮资本、中金珠宝外,被纳入的企业还可能包括华能资本服务有限公司、中国盐业总公司的相关下属企业等。
2、 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要把十九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
3、 20日,墨西哥城东南115公里处发生了7.1级地震,目前已造成超过200人死亡。
4、 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感谢中俄两国投票支持制裁朝鲜;如果遭到攻击,除了摧毁朝鲜别无选择。
5、 20日,美联储公布9月利率决议,维持基准利率在1%-1.25%不变,同时宣布将在今年10月起启动渐进式被动缩表,并将在10月13日宣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再投资的初始上限。
6、 21日,标普宣布将中国评级从AA-下调至A+,前景展望由负面调整为稳定。标普表示,若信贷增速显著放缓,可能上调中国评级。穆迪此前将中国评级从Aa3下调至A1,展望负面调至稳定。
2邦政要闻
21日,标普宣布将中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调整为A+,短期债评级由A-1+调整为A-1,展望由负面调整为稳定。 这是自1999年以来,标普首次下调中国主权评级。标普认为“2009年以来,存款机构对居民非政府部门债权快速增长,增长速度常常高于收入增速。尽管信贷增长助推实际GDP强劲增长和资产价格上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稳定性。”
3邦政视角
5月24日,穆迪发起了对我国信用评级的“攻击”——将中国长期本币和外币发行人评级从Aa3下调至A1。理由是,预期随着债务的上升,未来几年中国的财政实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但穆迪同时将其对中国的展望从负面调整为稳定。9月21日,标普同样下调中国主权评级。三大评级机构标普、惠誉、穆迪这三大世界评级机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来给一个国家评级呢?借着这个机会,政委就来简单聊聊关于评级机构的一些事。
三大评级机构是做生意的,和其他类评级一起,构成很大的专业性生意。而且,对于市场投资者来说,也是必须有的服务。最近几年,人民币和汇率的压力逐渐增大,要增强中国经济的信心,就得放宽海外资本进出中国投资。但是,无论股市还是债市,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理解是有限的。标普、惠誉、穆迪这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多年形成的霸权、专业能力、相对客观的职业追求,有利于投资者做出决策。
那为什么不用其他评级机构呢?这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境外投资者,甚至我们自己很多时候对本土评级机构的专业判断也存争议。一方面,本土的信用评级业起步晚、专业人才、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我们的评级机构针对我国的公司债评级,大部分都是AAA,在公信力上面临很大问题。类似的问题不仅中国存在,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甚至欧洲评级机构发展也普遍不如这三大机构。有着百年发展历程与信誉积淀的三大评级机构,无论在评级方法、经验、手段等方面都具备优势,已经是最好表现了。特别是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这三家公司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或称“NRSRO”后,三家公司得到美国官方的背书,至此,他们基本就垄断了国际评级行业。
和投资者对应的,发行债券的主体都可称之为卖方,包括国家或者企业。三大评级机构垄断了国际评级行业,主权评级直接影响一国股市、债市、货币走势;针对企业的评价,相应也会影响其股价等。但是各国政府与评级机构相爱又相杀。尽管财政部反驳了穆迪跟标普的评级错误、疏漏。但很多人或许没注意到,今年4月,中美双边贸易协定中,我国做出了允许美国评级机构在中国经营的承诺。我国做出了允许美国评级机构在中国经营的承诺,也有利于吸引境外资金流入我们债市和股市,提振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开放、信心,有了和投资匹配的金融评级服务,外国资本的需求也才能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评级和评价是通过量化分析、比较而得出结论。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自己宏观经济的风险。有了评级机构,能更好系统性审视整个资产负债表。卖方通过评级报告,可以确诊自己的“病灶”,同时通过媒体放大舆论压力,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及时修正、改进政策和做法,最终有利于自己。通过改进,也有利于自己更好发债等,譬如提高了评级,发行成本自然也就更低。有时候,评级甚至直接影响能不能“卖”出去。如美国联邦和一些州法律规定,部分退休基金不得购买评级低于某种等级的投资产品等。
任何机构的评级都有偏差或失误,特别是主权评级水平其实普遍堪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大部分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一些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都给出AAA最高评级,没有起到很好的预警作用。次贷危机发生后,接二连三的而欧债危机,评级机构没能预见到,在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德国法国英国都在努力救助的情况下,三大评级机构一再下调“欧猪国家”的信用评级,直接导致了欧盟金融动荡,“欧猪国家”融资、发债成本越来越高。
另外,,过去一些年,三大评级机构唱衰过中国的银行业、股市、债市、楼市,但大多数情况未必如此,他们对中国特色缺乏深刻理解,低估中国政府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所以中国政府部门对于评级机构的评级调整已经逐渐看淡,不会表现得过于紧张,一个大国,难并不是被说空、说衰的。
一直以来,评级机构对于公司债券和结构化产品的评级是收费服务。但是从1970年开始,三大评级机构开始逐渐转变收费模式,从向购买评级报告的投资者收费,转向债券发行公司或机构收费,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利益和道德风险,可以给评级公司带来大量评级业务的“发债”大户可能会获得更多的看中。但是主权信用评级是无法也不可能收费的,在做主权评级的时候说看不到关于某个国家经济情况的非公开信息,连很多公开的信息也不一定可以理解得准确。国与国的数据采集和披露很不一样,所以说主权评级的科学性应该是三大债券板块中最差的,远低于公司和结构化产品的评级的科学性和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