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经济复苏力度如何?李迅雷:知易行难,“信心提升”、“流动性通畅”很关键
文章来源:邦政资产发布时间:2023-01-06

来源:聪明投资者
1月2日,李迅雷写了一篇文章,围绕2023年的宏观经济,给出全方位的分析解读。
目前任职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的李迅雷,是中国30多年资本市场的亲历者和深度研究者,他的分析往往既有宏观政策上的分析,又有着接地气的、生动形象的表述。
李迅雷认为,如果2023年的经济复苏力度不大,则中国可能面临的是通缩压力而非通胀。当前需要做的事,是提高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流动性,先让国内循环畅通起来。流动性不畅,宽信用局面就很难形成。
他指出,“2023年,能否让富人活跃起来,扩大消费、增加支出,能否让民营企业动起来,扩大投资、增加就业,这是关键所在。”
而2023年,如何花好钱比以往更重要。因为筹钱不易,花钱更要用在刀刃上,用在乘数效应大的领域。
原文6000多字,我们把要点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
1、2023年的第一季度,我国的GDP增速可能又将面临下行压力,因为面对疫情管控放松的环境下,企业和个人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2、随着疫情管控放开,12月份的及2023年的失业率数据堪忧。一旦外贸出口下滑,就可能对就业带来沉重打击。11月份,我国出口负增长8.7%,可见出口形势又非常严峻了。
3、在疫情前的2019年,欧美经济均已步入疲弱态势,这一轮借着防疫的刺激政策结束之后,势必会重回低增长状态。因此,对中国而言,外需的长期走弱恐怕难以避免。
4、既然2023年外需有持续走弱的可能性,故出口增长曲线有可能在零增长附近徘徊,出口增速将低于进口增速,故2023年净出口对GDP的增长贡献可能为负。那么,扩内需便成为必然选择。
5、随着投资回报率的下降,高投资必然带来高债务,且其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也显著低于消费。对于就业而言,消费所带动的就业也显著高于投资。
6、如果2023年的经济复苏力度不大,则中国可能面临的是通缩压力而非通胀。
7、当前需要做的事,是提高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流动性,先让国内循环畅通起来。流动性不畅,宽信用局面就很难形成。
8、商品(包括服务消费)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向居民部门投放消费券来提升,如果按消费券的三倍乘数来计算,投放1.5万亿元的消费券就可以产生4.5万亿元的消费增量,从而让社零增长10%。
9、今年1-11月份,居民存款却比去年同期多增加4.7万亿元,即不太敢消费和购房了,表明商品流、资产流和货币流均出现萎缩的趋势。
10、2023年应该从社会保障和现金收入增速提升双管齐下,以增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意愿。从流动性的角度看,似乎更应该鼓励富裕阶层投资和消费,因为他们的收入和财富占全社会的比重较高。
11、2023年,能否让富人活跃起来,扩大消费、增加支出,能否让民营企业动起来,扩大投资、增加就业,这是关键所在。
12、中国的高铁总里程占全球的三分之二,高速公路总里程也遥遥领先于美国,想要富,先修路。问题在于,把修路通向无人区,能带来富裕吗? 没有效率的投资,就是浪费。
13、疫情期间,放松了城投债发行,城投债净融资额大幅上升,但接下来城投债到期偿还的压力较大。
14、增加财政收入最现实的做法是盘活存量国有资产,正如30年前盘活国有土地资产一样。
15、如果能够让300万亿元的国企总资产的回报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应增加3万亿元收益,基本可以弥补土地财政消减带来的收入缺口。
16、参考国际经验提高国企分红比例,新加坡、香港、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国企分红比例基本上在50%以上,甚至超过70%,相比之下我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17、要提升国企的估值水平,可以通过股权转让、并购重组(包括业务、资产、债务等要素的重新组合)、整体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股权激励、ESG评价等方式来提升估值、做大市值和实现股权变现等。
18、对于民企而言,投资的信心,除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外,投资回报率的高低也是一项重要因素。
19、2023年,如何花好钱比以往更重要。因为筹钱不易,花钱更要用在刀刃上,用在乘数效应大的领域。例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提出的三大核心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围绕着这三大压力来安排财政开支,应该不会错。
20、希望2023年在基建投资方面要审慎,因为一方面基建投资的回报率越来越低,符合经济学原理;另一方面地方债务压力已经过大。
21、与其在基建投资方面大量花钱,还不如直接改善房地产的投资环境,创造需求,因为房地产投资还与制造业投资紧密相关,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回落概率较大。
22、在应对供给冲击方面,如有关粮食和能源安全,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方面的事,一定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凡是市场能做的事,就让民营企业去参与,政府可以少投入,节省不必要的财政开支。 毕竟市场的效率比举国体制高很多。民企不愿做的,或没有能力做的,但又非做不可的,则由政府来出资。
23、市场可能更希望看到的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或变革。例如,对于某些地方政府拖欠民企账款现象,能否出台相关措施予以解决?在市场准入的不合理限制和隐形壁垒,能否打破?
24、这些年疫情防控方面的支出也非常巨大。能否在今年的扶贫方面再加大投入力度呢?毕竟三年疫情,返贫现象又会出现。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如果能持续增加,虽然不像高铁、大桥那样气势恢宏,但却能让预期转强。
25、2023年,中国历史上出生最多一年的人口到了60岁,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将大幅增加,而且今后10年都将如此。这就意味着今后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的比重应该显著上升。
26、目前我国中央财政的杠杆率水平非常低,只有20%左右,而地方财政的杠杆率水平已经非常高了。建议加大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以增加对居民部门的消费和中小微企业的补助。
27、房地产供需结构问题将是2023年及今后的灰犀牛,过去中国经济高增长得益于房地产,今后则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阻力。 这次高层再次提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此,住房市场的改革势在必行,同时也需要在财政支出增加投入,如在住房公积金、公租房等方面予以制度优化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