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邦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股市大跌,投资难度加大,个人投资者何去何从?

文章来源:邦政资产发布时间:2020-07-24


7月24日,A股三大股指集体下跌,沪指跌近4%,失守3200点,创业板指跌超6%,深成指跌超5%。两市飘红个股不足300只,逾百股跌超9%,科创板逾30股跌超10%。本来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个人投资者迎来当头棒喝,股市大涨大跌,操作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在股市这个交织着欲望和人性的名利场,太多人费尽心血想要一夜暴富,可最后却只能在“注定只有少数人赚钱”的冰冷魔咒中耗尽青春,英雄迟暮。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怎样才能在股市中获得让自己满意的财富,取得投资的成功呢?在邦政资产看来,想在股市中取得成功只有两条大概率成功的道路:要么自己成为非常专业的投资者,要么把找到专业的投资者帮自己投资理财。


证券投资的真实难度



很多人进入股市都是被各种暴富传说所吸引,却不知道这只是种“幸存者偏差”罢了。


如果说股市是危险的,相信大多数人对此不以为意,但这种不以为意恰恰是亏损的根源。这么说是耸人听闻,还是事实如此?先来看看个人投资者面临的情况(评价标准是绝对收益)。


我们从公开渠道查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官方可信统计,第一个是在大牛市的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当年个人投资者的亏损比例达到30%;第二个是在小熊市的2011年,政协会议披露当年个人投资者的亏损比例达到87%,人均亏损4万元。


中登公司:2007年和2011年个人投资者的亏损情况


根据中登公司数据,2011年初个人投资者的户均资产为12万元,据此推算,个人投资者平均亏损33%,略高于指数。所以结论是,大牛市中尚有大面积亏损,小熊市中自然亏得比市场略多。大多数人肯定会产生一个疑问:2007年还有30%的投资者亏损,怎么可能?


我们用另一幅更令人惊讶的图来旁证上述疑问。下图为申万活跃股指数(2017年1月已停止更新),起点为2000年的1000点,终点为2016年底的12点,16年下来年化复合收益率为-24%,持续稳定亏损,用了4年时间亏掉50%,用了5年时间亏掉75%,用了16年时间亏掉99%,而且,这还没考虑调仓中可能产生的冲击成本和交易费用。


怎么做到的?只需在周初买入上一周换手率最高的100只股票,每周持续滚动。看到这种典型的追热点和追涨策略,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申万活跃股指数


毫无疑问,股市对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而言是危险的。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并没感觉到股市真实的危险性呢?


郭德纲曾经说过一段话:“京剧看起来就很难,唱念做打翻,样样都要下苦工,这是看得见的,所有人一看到就会被吓住了。相声看起来是最简单的工作,谁都会说话,那么我凭什么要买票听你说话呢?问题就在这儿,京剧就像一座大山,你能一眼看出高来就不敢往上爬了。但相声你乍一看就是个小土坡,但你爬上去发现后面有一个高的坡,再爬又有一个更高的,再爬还有……”某种程度上而言,投资和相声的状况是相似的。


从表面上来看,股票投资很简单,只要年满十八周岁就可以开户,买卖股票就是点点鼠标,几十秒钟的事儿,但想要赚钱你会发现,涉及的知识面急剧膨胀,从最基本的财务知识的掌握,到企业经营规律的认识,到客观与主观偏离的影响,到市场定价机制的复杂性,再到价值的动态性和相对性……可以说每一部分都涉及大量的知识点。


更困难的是,这些知识点本身还都在动态的扩张之中,随着投资对象的更换,很多原先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很可能都要重新再次更新。


麻烦的是,即使掌握了上述的知识也并不能确保成功,因为投资者还需要战胜自己的贪婪和恐惧,必须在时刻都在制造麻烦和诱惑的市场中保持理性。学到了什么只是一个方面,始终保持理性的存在并且运用这些知识,才是成功的关键。


这只是中国的情况,国外的情况如何呢?在邦政资产对外交流的过程中,经常有投资者提到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美国资本市场很成熟,个人投资者更容易赚钱,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美股去散户化进程回顾



都说美股是成熟市场的代表,那么美股市场上投资者结构是怎样的呢?海通证券研报显示,2018年年中,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高达93.2%,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不到6%,大量的个人投资者被迫退出市场,改为通过养老基金、私募基金等方式间接持有,而中国正相反,还是个人投资者为主的结构。


数据来源:海通证券研报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美股从一个散户市场变为机构市场的呢?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来看看美股市场的去散户化进程。


数据来源:海通证券研报


上图是美国1945-2014年投资者结构图,可以明显地看到,去个人投资者化进程始于1965年以后,特别是1975年、1985年开始加速,这段时间美股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值得我们关心的。


从1980年开始到2007年,美股经历了近代历史上最长的牛市,道琼斯指数从800点开始涨,一直到2007年的14000点左右,指数大概涨了17倍,而这段时间,个人投资者却急剧减少,这又是什么原因?牛市来了不是应该个人投资者多才对么?


统计数据显示,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大概有6000个公司(包括退市的),其中有75%是没有上涨或者下跌的,也就是说,这20多年的牛市是靠25%的公司推动大盘上涨的,而增长的市值中,80%是靠排名前10%的公司带来的,这意味着在800点到14000点的20年多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选对股票的人才能赚到钱。


如果身处一个20多年的大牛市中,指数涨了17倍,而自己却没赚到钱,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还能继续做股票么?所以在这段时间内,虽然是大牛市,但个人投资者离场的速度反而比较快。


上文论述的现象只是美股去个人投资者化的原因之一。大家回想一下,从2015年股灾后到今年这五年时间,在A股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外资持续流入的背景下,A股的表现是否和上文中美股的表现非常类似?之前被讥讽为“大烂臭”的蓝筹股股价稳步攀升,真正的成长股有高达几倍的涨幅,市场上无论公募还是私募、外资,有自己方法论和稳定投资体系的机构赚得盆满钵满,而广大的个人投资者呢?之前炒小、炒新、炒垃圾股那套玩不转了,结果是伤痕累累、白骨嶙峋,市场好不容易反弹,可自己买的股票就是不涨,多少人赚了指数不赚钱。


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优劣对比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个人投资者不但要面临“股市是一个注定只有少数人赚钱的游戏”这个冰冷的现实,还要面临着武装到牙齿的机构投资者。


事实上,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来说,就像拿着大刀长矛上战场,对手却全副武装拿着机枪架着炮一样,基本上没有胜算。


在邦政资产看来,机构相比个人投资者来说,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是机构有着一套完备的体系,不管市场如何变化,都有应对措施。在“分析-买入-持有-卖出-总结”的整个投资流程中,都有非常明确的标准。


除了完备的投资体系外,机构相比个人投资者的第二个优势在于信息的来源和不同合作方的资源支持。在投资实务中,经过企业生命周期的定性和财务数据的定量分析后,邦政资产投研团队还会对企业进行更深入的实地调研,从商业模式、行业供需、经营管理、团队管理、产品特点、渠道优势、价格优势等多个维度更好的去了解企业。以企业经营者的思维模式与公司高管深度交流,接触行业一线专家、上下游产业链关键人员,获取一线的信息。


至于机构相比个人投资者的第三个优势,则是集体智慧和个人经验的对决。投资是一个射击的过程,涉及到“举枪、瞄准、调整、射击”等一系列流程,个人投资者的准星非常容易瞄偏,而如何调整回正确的轨道则非常不容易,因为他只有一个人,每次都只是个性化的总结,且很少有反馈,这样调整的速度也非常慢。


机构投资者则不同,一个团队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一个研究结论出来之后会得到迅速的反馈和调整建议,除了内部资源,也会有同行、券商等非常多外部合作方的反馈,这样就不容易跑偏,即使跑偏了也会迅速得到纠正。


机构相比个人投资者的第四个优势就是资金规模,规模大的话,约见上市公司高层也会更容易,而个人投资者想去调研就比较难了,去年还闹出过一段非常辛酸的往事:某医疗公司董秘当面斥责个人投资者,买100股就来参加股东会,不知是何居心。


另外,资金规模大还可以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比如网下打新、债券正回购等等。


结语



对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股市是一个危险的地方,不管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如此,相比武装到牙齿的机构投资者来说,个人投资者更是弱势群体。在邦政资产看来,想在股市中取得成功只有两条大概率成功的道路:要么自己成为非常专业的投资者,要么把找到专业的投资者帮自己投资理财。专业投资机构可以助您时间解放,财富自由,何乐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