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邦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巴芒在历年伯克希尔股东会上反复重申的原则

文章来源:邦政资产发布时间:2024-03-08

与绿导读:


在《穷查理宝典》中,芒格提及最多的就是多学科思维模型,经常说,反复说。“先博后专”是芒格从一生的学习工作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最重要的经验:先博学方能后专精,不博学就难专精。



确实,每年的股东会的问答虽然总会涉及当下热点,但巴芒每年重申的投资原则和价值观并没有变过,这是他们屹立不倒的原因,也是他们备受尊敬的原因。

而他们反复讲的这些要点,不仅体现在股东会上,也更系统地整理在了这4本书里,从投资、教育到人生选择,它们能帮你读懂巴菲特、芒格核心思想,在新技术浪潮中,掌控财富关键。

——芒格书院


一、让你受益终生的查理·芒格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首肯智慧箴言录,价值投资圣经


巴菲特说:要论如何在30秒内看透一件事的本质,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芒格。


芒格在三个方面胜过巴菲特,因此能够提供更好的见解,完善巴菲特的投资决策:一是芒格比巴菲特更加重视博学多才。二是芒格比巴菲特更加重视公司质量。三是芒格比巴菲特更加重视投资心理。


芒格说,最成功的培训模式是飞行员的培训模式,因为这种模式的有效性,飞行事故的发生率极低。


这套模式可以总结为“先博后专心不乱,步步检查看清单”。


1.先要博学,掌握多学科基础思维模型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公司的业务多种多样,牵涉到很多方面,其实是相当复杂的,而且公司是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中生存发展的,要想更好地分析公司业务,你就要分析整个世界。


用芒格的话说:你要掌握多个学科的基本思维模型。用中国人的话说:你必须先要博学多才。


按照芒格的演讲,投资人应该了解的20个学科按照软硬程度分成四类。


最硬学科:数学,物理,化学,工程。


较硬学科:生物和生理,医学和医药,生态和环境,天文地理和航空航天。


较软学科:经济,法律,政治,社会。


最软学科:心理学,文学,历史,宗教。


掌握每个学科最基本的三四个思维模型,达到入门水平,你就不会出大错了。


芒格1941年进入密歇根大学,主修数学专业。结果在上了物理学必修课之后,他一下子爱上了物理学。1943年,芒格在大学二年级结束之后入伍,进入美国陆军空军兵团的一个军官培养计划,先是到新墨西哥大学的阿尔布开克校区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后来又被送到声誉很高的加州理工学院,专攻热力学和气象学,目标是成为空军兵团的气象专家。可以说,芒格接受过完整的硬学科训练。


1946年退役之后,芒格申请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读研。1948年,他以12名优秀毕业生之一的身份毕业。1949年,芒格考取律师执业资格,此后从事律师工作直至1965年,律师职业生涯长达17年。学习法律2年,做律师17年,让芒格精通法律,也熟悉、了解相关的所有软学科。


后来,芒格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赚钱。1962年,芒格和惠勒合伙创办了一家合伙制私募基金公司,一直做到1975年。1978年,芒格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董事长,和巴菲特一直合作至今。


在《穷查理宝典》中,芒格提及最多的就是多学科思维模型,经常说,反复说。“先博后专”是芒格从一生的学习工作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最重要的经验:先博学方能后专精,不博学就难专精。正是因为芒格的博学多才,他才能为巴菲特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2.后要专精,专业精通股票投资


股票市场是复杂的,要更好地分析股票市场,分析个股,要深入学习,不断练习,而且还要不断进化。就像开车、开飞机一样,光懂原理不行,还要多加练习。练习练习再练习,实践实践再实践,直到真正精通。


芒格说,经济确实很像生态系统,二者存在很多相似的现象。动物在有利于自身生存的地方,能够快速繁衍,种群规模的增长速度快得惊人。同样地,人在商业世界中专攻某个领域,拥有过人的专长,往往能在这个领域得到非常高的经济回报。


1999年,美国网络股非常火爆,巴菲特却一股也不买。为什么?巴菲特说:“按照分析网络股的能力排序,我在美国股市连第1000名也排不到,我为什么要在别人明显更有优势的地盘上和别人竞争呢?”


要想做好股票投资,就得下大功夫,你得比其他投资人更懂你投资的行业和公司才行。



既帮你选股,也帮你形成好的生活态度;
内容幽默风趣的投资指南、商业指南和人生指南


首先,你要明白以下三点:


市场是复杂的,公司好和股票好是两回事。


投资机会是复杂的,市场上有的投资机会和你能把握住的投资机会是两回事。


投资策略是复杂的,一时成功和长期成长是两回事。


3.心不乱,心乱就会出大错


上市公司的股价波动,表面上看是市场面的波动,长期来看是基本面的波动,短期来看更多是心理面的波动。


心理学要比数学、物理、化学那些自然科学复杂得多。但如果你想掌握做人做事之道,学习心理学再重要不过,在投资上尤其如此。


从芒格总结归纳的20多种心理认知偏差中挑出3种,就明白为什么一些人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相当聪明,相当成功,但一做投资就不行了,其实关键就是过不了心理关。


第一大投资心理认知偏差:过度自信。


我们平时工作生活在一个正常的平均的世界中,通常以前越成功,以后越成功,但是股票市场有周期性,现在越成功,以后反而可能越失败。牛市中孕育着熊市,熊市中孕育着牛市。股市越是大涨,你赚得越多,越自信,越是会高位追涨大量买入,结果在牛市的顶部阶段,你最自信,买得最多,市场突然反转,进入熊市,持续大跌,导致亏损巨大。淹死的多数是会水的人,亏钱多的多数是觉得自己特别聪明的人。


第二大投资心理认知偏差:损失厌恶。


既然已经知道自己分析判断失误,为什么不及时止损,认错退出?这源于人类的损失厌恶心理。不愿意承认失败,不愿意接受损失。那些不回本,死也不卖出股票的人,其实就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不卖还有机会回本,卖了就成永久性投资损失了。


第三大投资心理认知偏差:羊群效应。


为什么明明人人都知道不要高位追涨、低位杀跌,逆向投资才能赚钱,但几乎人人都做不到呢?这是因为人类天性喜欢简单,喜欢轻松,喜欢从众。我们宁愿跟随大众而失败,也不愿意反对大众而成功,因为那样做心理压力太大了。从众心理是人的本能。


4.建立投资分析检查清单


芒格之所以是让巴菲特和盖茨都佩服的聪明人,关键在于他过人的分析能力。芒格的具体分析方法非常复杂,但是形式简单明了,就是将需要考虑的事项化大为小,列成清单,逐一分析。


第一,先分析公司基本面。


第二,再分析股票估值面。


最后,综合分析投资组合。


个股分析结束后,还要分析投资组合的整体情况,特别是股票与债券的配置。对于伯克希尔这个序言以保险业务为核心的集团来说,流动性非常重要,不能只看投资收益,还要看流动性,保证保单可以及时、足额赔付。而且,要将股票投资和并购投资一起作为权益投资,综合分析。


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都属于理性分析。芒格提出,有时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理性分析,其实不知不觉就会陷入心理误区,出现认知偏差。所以,芒格强调要进行双轨分析。


二、巴菲特的投资原则


巴菲特亲荐,独特信封设计,再现巴菲特的投资思想与经验


作为一个投资者,确定你做得怎么样的唯一办法,就是设定一个合适的公式并用它进行检验。至于究竟怎么做,巴菲特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方法:


1.我们这一年是赢利还是亏损并不能衡量出我们做得好还是不好。


2.虽然我认为5 年是一个更加合适的时间段, 但是退一步说,我觉得3 年绝对是评判投资绩效的最短周期。


直到今天,这两种简单的方法对投资者来说依旧十分有效。


第一种方法检测的是每年和市场表现相比的收益结果——我们不用关注在某一年里投资本身是升值还是贬值;与之相反,我们关心的是这一年的表现比市场的平均收益是高还是低。由于市场的整体趋势是向上的,如果你能够想办法选出一些股票,在股市低迷时少跌一点,在股市上涨时多涨一点,那你的收益可能会很好。投资者只是想尽可能多地战胜市场平均收益率,一步步积累,以这种相对性为基础,将自己可能获得的绝对收益同市场的涨跌对照后进行弱化。


第二种检验观点认为,度量相对绩效,应该追踪的投资周期跨度至少要3年,如果可以追踪5年,效果会更好。再次强调,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如果经过3~5年的长期投资,仍然没能取得好于市场的表现,那么就该考虑把手中的基金投资于其他项目了。


巴菲特坚持所有的合作伙伴应该向协议靠拢。在投入第一笔资金前,所有人必须与他的相对市场与市场标准和3年追踪期共同进退。


今天在伯克希尔– 哈撒韦公司,巴菲特一直继续坚持5 年为限的相对绩效标准, 这曾经是,也将继续成为一个非常高的门槛。


1.宏伟的目标


巴菲特自己为合伙基金设定的绩效目标并不容易达成。在设定好标准后,他一直努力避免3~5 年下来,投资的相对绩效低于市场水平,他把目标定位在每年取得比道琼斯指数平均高出10 点的平均收益率上。这是他认为个人所能达到的最大超额收益率,他要实现这一点。也就是说,如果道琼斯指数在一年内下跌了5%,那么他就要达到+5%的收益率。


虽然我们不知道任何一年市场的整体表现怎么样,但你一定记得巴菲特提到过5%~7%的市场平均收益率。这10%的超额收益率就意味着他的目标是取得平均每年15%~17%的回报率。按照15%的复合年利率计算,10万美元在10年后会增长到405 000美元,20年后会增长到16亿美元。这一结果将会好得令人诧异。


实际上,每次在评论中提到绩效,巴菲特说的都是相对值。


在某种程度上,投资者们学会了这样看待绩效:如果市场整体下跌,而你手中的股票下跌幅度更小,那么这一年你干得不错;反之亦然。只要你的表现比市场哪怕只好一点点,不管市场是涨是跌,你都取得了优于市场的结果,那就非常出色了。


虽然他们合伙企业的投资从没在哪年出现下跌,甚至也没有哪年的表现弱于市场,但是巴菲特还是教给投资者要对这两种可能有心理准备。


2.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方法


投资者不应该对任何一种投资方式抱有一劳永逸的期望,毕竟风水轮流转。巴菲特心里清楚,手里的投资组合最终实现的相对绩效可能会参差不齐,但他在绩效差的年份依然表现不错,能够实现高于市场10%的收益率;而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可以实现25%的超额收益率。


巴菲特觉得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投资者们应该在跨越数年的周期内度量自己的投资绩效,他认为这一周期最短要3年,而他自己则更倾向于5年。最好的检验应在一个平滑的市场期进行。这样一来,由于狂热投机导致影响整个市场的因素就被去除掉了。他教导并提醒投资者,即使是任意给定年份实现的相对绩效,也有很大程度上的运气成分在里面。因为这种短期的结果依赖的是短期市场波动所带有的“投票机”属性。而随着你逐渐拓宽自己评估绩效的时间跨度,这种检验就会越来越像一台“体重计”。


巴菲特还告诉投资者一点,在这种跨年度的检验中,一点重要的警示是:在投机引发的牛市行情后期,极有可能出现表现不佳的情况。直到今天他还一再重复这一警示。重要的是在市场行情走低时获得相对好的收益。

巴菲特提醒投资者,所有的原则,包括用来评价绩效的标准,都不要改变。他坚持运用最短3 年法来评价主动型投资经理和市场的表现,即便在行业内根本不会进行这类评估。


三、巴菲特的教育智慧


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智慧书
父与子有关人生意义和成长挑战的对话


身为股神之子,彼得·巴菲特说,他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唯一真正的遗产是一种哲学:找到自己当走的路。追随自己的激情,建立自己的事业,赢取配得上的自尊,这是一个人生信条,让他收获自己的成功。


1.崇尚工作本身,而非回报


在巴菲特的工作方式中,是什么能够让他在漫长的工作时长与令人殚精竭虑的决策面前常年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巴菲特来说:良好的职业操守就其本质而言,首先在于敢于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让工作成为一件就算异常艰难,也能让人心生欢喜甚至感受到些许神圣的事。


虽然最终的结果,金钱还是来了。金钱的收获是工作的副产品,是锦上添花。重要的还是工作的实质:去满足无穷无尽的好奇心,把自己的分析拿到真实世界中去验证,走上发现新价值、开拓新机遇的奇幻旅程。


那么正确的工作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一种明智的、持久的工作理念不会把重点放在缥缈无常的回报上,而是会放在过程本身,那就是我们对待工作的热情、专注以及对目标的坚定程度。


2.公平是个神话


人生而平等。这个道理看似人人都懂,可实际并不然。很多时候,就连出发点很好的人也会把人生境遇与人的本质混为一谈。可人生境遇可以天差地别,人的本质却是一样的。你如果相信任何人的生命都有尊严与价值,包括你自己的生命也是如此,就应当能够认可每一个生命都享有同等的尊严与价值。


可惜的是,有时候一些看似出于善意的行为却因为背离了这个基本事实而变了味道,虽然这种背离可能是无心之失。如果人认为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他们所帮助的人高一等,那么这种帮助便算不得真正的良善之举,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


它与我们是否能够谦卑地承认自己在对事物的了解程度与达成结果的能力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关。


我们只能尽力去帮助他人,但几乎无法确定自己的帮助是否真的有效,而且如果有效,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作用。坚持要得到结果,期待得到别人的感谢,这些都不是仁慈之举,而是私心使然。这也是为什么说最纯粹的捐助者是那些匿名捐赠人。


3.找寻真正的职业宿命


在生活中的大部分领域中,能达到平均水平已经非常不错了。实际上,处于平均水平有许多好处。它不会让人产生压力,也会把人的预期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然而对于真正的职业宿命来说,中人之资似乎难承其重。


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终身的职业使命?


在理想世界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大的快乐,并且这个快乐的所在恰好是人们生计的来源。在现实世界中,实际情况却不总是这样。我们可以奋力拼搏在工作中取得成功,也可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工作中的行家里手;但不幸的是,这与把工作视为挚爱且在其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并不是一回事。


职业宿命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一种引力,它把我们拖向一个感觉很对的、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


4.既要找寻,也要创造


一旦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归宿,我们要拿它怎么办?


在艰难的时局与看不清未来的年景中,我相信会有人觉得自己的梦想与喜好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奢侈。最紧要的事莫过于找到一份工作并保住这个饭碗。虽然这样的想法完全可以理解,但我并不认为它是我们获得幸福与自尊的长久之道。


如果我们希望在忠于本心、实现一生使命的同时还能让自己付得起房租,供得起三餐,我们就需要找到那个能让自己的能力、喜好与这个商业世界相交汇的最佳位置。我们需要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欢做、同时还能让世人认可其价值并愿意为之买单的事是什么。


我领悟到的另一件事在我看来同样适用于任何领域中的任何一名职场人士:坚持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最重要的事来做。


首先是要对得起自己。当你为了酬劳而做某件事时,存在一种悖论:你卖掉了它,可它依然是你的一部分。那件未曾用心雕琢的作品也将会成为一个人挥散不去的难堪。


第二个原因更具实际意义:这是成为一名专业人士的最佳途径,或许也是唯一途径。


5.成功的标准,取决于自己


经济环境风云难料,上一年还拿奖金拿到手软的投资银行家,一夜之间就成了失业人员;人们眼中走在人生快车道上的企业高管某一天也会发现自己的公司已然破产歇业。当滚滚的金钱阀门被关上之时,人的成功就即刻消失了吗?


要把握的一条底线在于,盲目地把金钱视为成功的依据,这个立场太过危险。且不提我们从思想上与精神上也同样需要找到能够对成功及其意义提出更有力、更个性化的定义,单纯从谨慎的角度来讲,我们都应该避免用他人支付我们的酬劳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对成功来说,一个有意义、有共鸣的定义一定是因人而异的。


父亲巴菲特对儿子说“彼得,你知道吗,其实咱们做的都是一样的事。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是我的画布,我每天都会在上面添上几笔。”


不必用同样的方式来定义成功,不必采用同样的“记分”标准。重要的不是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净回报,而是我们都有过共同的经历,都在各自热爱的事物上一路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