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邦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邦政观点|2022年的两条投资主线

文章来源:邦政资产发布时间:2021-12-17


还有半个月,2021年就要结束了,今年投资上的欢笑泪水和经验教训都将成为过往,但这些经历都不会白费,功不唐捐,它会成为我们未来投资路上的持续盈利的保证。资本市场是用金钱换经验,然后持续用经验换金钱的地方,过程虽有波折,但只要一直坚持做正确的事,相信结果一定不会差。


对于2022年的投资机会,邦政资产的判断是“总量稳、结构新”——整个经济定调是以稳为主,机会出在新领域。基于此,我们预判了两条投资主线和一条投资支线。熊了两年的港股市场,也有望出现投资机会,但港股波动性太大,只能作为A股的补充。


希望2022年的资本市场能对投资者更好一些。


2022年投资机会展望:总量稳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给我们指明了2022年的投资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议,出现最高频的词汇是“稳”,总体感觉还是处于比较克制的状态,房地产不可能走老路了,强刺激和大放水概率非常低,但宽信用的定性有利于股市估值支撑。经济向下确定,又不强刺激和大放水,全面大行情概率极低。整体来说,18年底以来最确定、弹性最大的部分已经过去了,后面是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预期的复杂博弈,还要看美国经济复苏和收紧流动性的节奏,因为美国和中国经济复苏的节奏不同。


对2022年的股市来说,系统性大机会和大危险都暂时看不到,后续要看货币政策放水的力度,但以这两年股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各种周期的叠加和嵌套,导致预期很混乱,所以大幅度的过山车和颠簸恐怕会很常见。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一次着重强调了股市注册制的重要性,以后A股必然会走向港股化、美股化,股票数量大幅上升,资金有限,所以不会再有以前那种全市场的全面大牛市了,投资机会必然是结构性的,而且涨跌停限制也会取消,单日动辄10%以上的涨跌幅甚至更高的振幅都会是常态,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年很多投资者在港股受到的挫折只是提前预演而已,在资金量小的时候早点交学费未尝不是好事,能为以后A股投资生态的变化积累经验。


综上所述,未来十年的大机会必然在资本市场,而非在房地产,但资本市场的投资门槛和投资难度会越来越高,参考美股和港股“去散户化”的进程,未来大部分散户注定将退出市场,专业化的机构才能长期生存。


2022年投资机会展望:结构新



说完对市场的整体判断,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明年的结构性投资机会。


对于2022年的股市,我们认为有两条主线投资机会和一条阶段性的投资机会。主线投资机会是消费服务和硬科技,支线投资机会是地产和基建产业链,主线投资机会可以贯穿全年,支线投资机会暂时只看一个季度。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如果想在2022年达到5%以上的GDP增速,在出口增速确定下滑的大背景下,只能靠投资和消费。消费因为疫情的影响,需求一直不足,投资主要是房地产、基建和固定资产投资,其中房地产因为“房住不炒”政策只能是边际改善,那么主要的推手就是基建投资了,基建包括传统的“铁公基”和新能源和数字基建,同时因为今年对房地产的调控过头了,政策有个纠偏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政策托底的地产、基建产业链有边际投资机会,目前只看一个季度,这是支线投资机会。




至于主线投资机会,依然看消费服务和硬科技,硬科技包括新能源、半导体芯片、高端制造业等,因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一直擅长的都是制造业,尤其是经历过中美贸易战的卡脖子之后,我国对产业升级的政策一直都是大力支持的态度,这个方向也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而消费,尤其是内需,则代表了14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代表了有钱之后消费升级的大方向。



消费升级是长逻辑,而这个时候布局消费服务板块的节点逻辑有两个:一个是PPI向CPI传导过程中,随着通胀的上升,消费服务是确定性受益的,今年三四季度很多消费品都在涨价,第二个就是今年消费品的上游原材料一直在涨价,而到明年,原材料降价后有利于成本改善,再加上之前的高估值有所消化,现在业绩增长和估值比较匹配,所以综合来看消费服务明年有望出现双击的机会。


除了食品饮料等传统的可选消费和必选消费,我们认为明年疫情受损严重的餐饮、旅游休闲、航空等也有边际上的投资机会,但这些领域难受的地方在于新冠疫情的变种,只要有疫情变异,它们就持续受到影响,所以这个领域只能作为替补,无法看到长逻辑。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还是从长期主义视角出发,更关注整体放缓大环境里的增量行业和确定性增长的企业,做好长期和短中期投资节奏的搭配。


展望明年,今年承压的中下游先进制造业、消费服务业、医药医疗、互联网,预期降至冰点的地产产业链;政策鼓励的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高景气行业都有机会,这几个行业也是我们的基金重点布局的行业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