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邦政观点|2023年站在牛市的起点
文章来源:邦政资产发布时间:2023-01-13

时间的脚步飞快,2022年已然结束。这一年2022年全球资本市场都经历了至暗时刻,国内的公私募偏股型基金同样大幅亏损,今年不管买股票还是买基金,收益都是极其惨淡的。
全球股市都大幅下跌,但否极泰来,均值会回归。如果把2022年看做2018年,那么2023年就是2019年,二者相似的都是经历了一年的内忧外患,2018年国内去杠杆,海外是开始和美国打贸易战;2022年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
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自从成立以来小二十年了,在这个过程中从来没有连续三年上涨或者下跌的,从来没有,而2021和2022年它们都是下跌的,事不过三,那么2023年大概率是上涨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2023年已经站在牛市的起点上了,因此我们对2023年的投资收益不悲观,站在大坑底部,不管往东南西北哪个方向走都是向上的。
2022年投资总结:至暗时刻,血流成河
2022年全球资本市场都经历了至暗时刻,全年来看,和中国相关的权益指数表现如下:上证指数(-15.13%)、沪深300(-21.63%)、创业板指(-29.37%),MSCI中国指数(-23.60%)。全年上证指数两次探底(4月26日最低2878.26点,10月31日最低2885.09点),12月30日收盘3089.26点。

2022年A股和港股权益市场的至暗时刻始于2021年地产三条红线、互联网反垄断、教育监管等行业政策收紧带来的负面效应积累,2022年以来又受到疫情反复、俄乌冲突、中美摩擦、上游原材料价格高企、美联储不断加息等负面因素冲击,分子端盈利和分母端无风险利率、风险偏好均受到压制。A股和海外中资股震荡收跌。
展开讲一下,2022年11月之前市场面临的几大利空因素如下:
1、2021年以来地产三条红线、互联网反垄断、教育监管等行业政策不断收紧和海外疫情爆发对供应链冲击等因素的负面效应,使得2022年本身就处于经济内生动能下滑的周期,按照中央的定性,我国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也就是说,2022年本来就是经济不好的一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经济不好,企业的经营自然也好不了;
2、动态清零政策对经济尤其是需求端冲击(例如线下消费场景的缺失)巨大,直接影响居民就业、收入及对未来就业和收入的信心;各地在疫情反复和防控政策解读、执行层面的混乱使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产生担忧,主动选择低风险偏好,多存钱少花钱;
3、地产行业因供给端融资压力、以恒大为代表的民营房企不断暴雷、烂尾楼在全国多地出现,影响了居民购房信心,陷入负循环(消费和地产两大拉动内需的驱动力缺失);
4、海外面临几十年未遇的高通胀(成因非常复杂,有供给侧的冲击——疫情冲击供应链、俄乌推升大宗价格,也有需求端的推动——政府直接发钱刺激经济),以及美联储90年代以来最快的加息周期,全球流动性向美国回流;
5、俄乌战争造成欧洲能源危机,进一步推升大宗商品价格,抬高了全球范围内中下游企业的成本端压力;
6、中美摩擦全面升级,包括中概股面临退市风险、美国众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拜登政府对华实施制裁等,尤其是在俄乌战争背景下,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安全性的担忧加剧(担心美国会不会像制裁俄罗斯那样制裁中国);
7、国内五年政治周期的交界之年,外资对中国政治不确定性的担忧(人事变动、政策持续性等等);
8、一系列的严厉政策,2021年以来地产、互联网、教育、双碳、疫情防控等严厉政策令居民、企业对未来丧失信心,令外资对中国是否依然看重经济发展表示怀疑(中央曾表示疫情防控要算政治账)。
以上种种因素使得外资流入相比过去几年明显放缓。
2023年投资展望:机会多多,充满信心
在上个月的月报里,我们详细写了2023年看好的行业和板块,概括一句话就是:全面看好内需。本次月报我们想从现在所处的位置来阐述一下看好2023年股市的理由。
按照股价P=EPS(每股收益)*PE(估值)的底层逻辑,影响股价上涨的核心因子就三个:流动性、业绩和估值,再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加一个因子就是风险偏好。
我们按照流动性、业绩、估值和风险偏好四个核心因子来展望一下2023年,会发现股市行情比较乐观。
首先看流动性,流动性分为国内流动性和海外流动性,我们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给明年的经济工作定了调,那就是全面搞经济,扩大内需,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国内流动性是不可能收缩的,央行也已经明确表示,2023年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明年的顶层框架还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历史上,这样的政策组合至少意味着流动性是宽裕而非收紧的,这是股市走好的基础前提。

至于海外流动性,美联储加息已经看到边际收窄,今年上半年可能会加1-2次,加50bp左右,然后下半年就开始降息周期了,至少明年海外流动性方面也是向好的。
其次看上市公司业绩。2022年GDP增速目标定到5.5%,结果实际上可能只有3.5-4%,2023年由于低基数效应,加上扰动经济增长的堵点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包括疫情、房地产等,所以2023年是一个弱复苏的态势,目前看各路分析2023年的GDP增速目标可能会定在5%左右,那么相比2022年也是向好的,央行也说了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融增速要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上市公司整体是中国经济增长中最优秀的那部分群体,如果经济整体增长,那么上市公司整体按道理会增长得更多,我们选择的投资标的又是各行业的龙头,理论上会比上市公司整体增长更多,所以对2023年的流动性和业绩没有理由悲观。
再次看估值。



经过两年的大幅下跌,不管是中证全指(全市场指数,类似万得全A)的PE、PB估值,还是股债性价比(股票和债券是明显的跷跷板负相关),对股票来说都在非常明显有利的位置。
最后是风险偏好。我们这个市场真的缺钱么?并不是,缺的是信心。因为2022年股市一路下跌,导致风险偏好降低,但如果2023年股市上涨了,股民和基民的信心就会回来,风险偏好会提升。

今年大幅增加的居民存款有12.7万亿。除了大幅增加的居民存款,还有一个债券理财规模,其实也可以算作居民储蓄变种。2022年中,我国理财总额近30万亿元,其中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占到九成以上,而另两类理财产品,即混合类产品和权益类产品占比不足一成。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投资产组合中,主要是债券及同业存单等标准化资产。
截至2022年年中,理财背后的标准化资产约22万亿元,占到理财产品总持有资产的约七成。而这22万亿元标准化资产里面,债券大约占了17万亿,可以说,理财的背后,大半就是债券。
如果将理财背后的债券再细分的话,理财持有的信用债约15万亿,另有利率债为1.65万亿元,即信用债和利率债,构成了我国庞大理财的底层资产。
12.7万亿居民存款,加上17万亿的债券理财,这里足足有29.7万亿流动资产,这也是国家政策刺激消费,刺激楼市复苏的重要依据。当然,流向股市也是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复盘历史来看,2007年、2014年都出现了居民存款大幅增加,然后掀起了大牛市。这些观望的资金,都是未来的多头友军。
底层逻辑就是实业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哪里有财富效应,哪里就会有资金流动。大量流动资金往往容易脱实向虚,进入股市或者楼市。
如果2023年出现一波大幅指数上涨,形成赚钱效应,股民基民的风险偏好提高,带来场外观望资金大幅入市。那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有多大呢?我们认为还是挺大的。
再说一个数据,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自从成立以来小二十年了,在这个过程中从来没有连续三年上涨或者下跌的,从来没有。而2021和2022年它们都是下跌的,事不过三,那么2023年大概率是上涨的。
虽然2022年全球股市都大幅下跌,但否极泰来,均值会回归。如果把2022年看做2018年,那么2023年就是2019年,二者相似的都是经历了一年的内忧外患,2018年国内去杠杆,海外是开始和美国打贸易战;2022年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
我们对2023年的投资收益不悲观,站在大坑底部,不管往东南西北哪个方向走都是向上的。我们自己的投资体系也经过了迭代,相信以后单个股票亏损基金净值10%以上的情况再也不会出现了,毕竟亏损2%就强制止损了,截断亏损利润就能奔跑起来了。
愿2023年不管实体经济还是资本市场一切都好。